#全身不舒服找不出原因
#誤以為得怪病
#自律神經失調
最近天氣多變,門診也多了不少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,看診過程中我都會盡量詳細衛教,讓患者了解病因和治療及平日保健方式。但我發現很多人對自律神經失調都不了解,之前曾經寫過一些衛教文章,但已經是5-10年前了! 😅
怕患者找不到,決定再重新整理一篇和大家說明。
■什麼是自律神經失調?
所謂「自律神經失調」是一群症狀的統稱,而非單一疾病,屬於身心症的範圍,患者常合併出現心理與生理的的不適症狀。
常見的情況是身體陸續出現各種不適症狀,例如胸悶心悸、頭痛頭暈、四肢無力、腸胃不適等。看盡各科門診,陸續做了很多檢查也都找不到原因,患者甚至更加沮喪,認為自己是得了「怪病」,擔心到吃不下也睡不好,不但生活品質大受影響, 也浪費很多時間和醫療資源。
■自律神經失調的原因?
人體的神經系統大致包含中樞神經系統,包括腦和脊髓;以及自律神經系統,包括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。大腦就像中央電腦,透過自律神經系統來調控各器官系統的運作。
其中交感神經系統有如人體的「油門」,當面對壓力和挑戰時,可以加速心跳、加快呼吸、升高血壓、抑制消化,使人進入備戰狀態﹔相反的,副交感神經系統有如人體的「煞車」,當壓力過後,可以放慢心跳、舒緩呼吸、降低血壓、促進消化,使人變得放鬆平靜。正常狀況下,「油門」和「煞車」可以達到完美的協調和平衡,讓身體的緊繃和放鬆能夠收放自如,如同中醫的理論一樣,重視陰陽調和。
日間是交感神經較旺盛的時間,讓人體機能活躍得以面對忙碌;夜間則是副交感神經活動的時間,減緩心跳、血壓、體溫等節律,以休息的步調為睡眠做準備。
但是在現今的社會中,生活步調快、工作壓力大、精神緊張,不管是身體或是心理都缺乏適度的放鬆,就像猛踩身體的「油門」加速,卻忘了要放慢步調踩「剎車」。久而久之形成交感神經過度高亢而副交感神經低下的不平衡狀態,因此失眠、焦慮、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成為現代人最常見的文明病。
■該如何治療?
自律神經失調與持續的壓力有關,可能是情緒上的勞心也可能是身體上的勞力,當一個人承受太多的壓力之後,導致大腦神經內分泌傳導物質的不足,進而影響到全身的內分泌系統、自律神經系統,並影響到全身的內臟器官功能的運作。
當急性壓力下或是個性較屬於容易焦慮、要求完美、或追求高成就者都可能使壓力慢性化,這時就很容易出現身心症與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。
在治療上可使用口服藥物,調節失衡的神經內分泌傳導物質,有效改善種種自律神經失調以及情緒症狀。心理治療則依個人的需要做適當的安排,此外,放鬆技巧訓練、團體心理治療等也有所幫助。藉由醫師完整的評估與診斷,才能找出真正的病因,避免陷入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的窘境當中。